資料來源:周祝瑛(2000)。猪肉攤上的教育家。臺北:南宏。

 

 

 

建立後方智庫培養兩岸事務人才

 

 

    民國八十七年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率團在大陸進行「破冰之旅」。該行,我方正式代表團有十二人之多,各有各的專長與歷練,儘管有人質疑其代表性以及政治談判的經驗與技巧,但多數站在「後方」的我們都了解:「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同樣的,類似的兩岸會談,除了站在「第一線」的與會發言代表,更重要的是能否擁有冷靜思慮與正確研判的「後方」。因此,我們除了對我方代表寄予高度支持與期望外,從教育工作者的立場或許有幾件事情值得提出來討論。誠如上海復旦大學姜義華教授指出,兩岸的溝通和了解仍嫌不足,尤其如何加強兩岸決策者了解對方的想法與作為,以新的觀念和手法,來解決舊的分歧與衝突,值得兩岸人士認真思考。另外,政治大學趙春山教授也提到,在面對以江澤民為核心的跨世紀共談判對手,我方除了須加強大陸當前結構性變化的研究外,更需要掌握大陸對台政策的思維與策略。換言之,如何對大陸研究長期投入,培養一批熟悉大陸社會背景、具有解構大陸情境脈絡能力的人才,能夠理解大陸當局與人民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特質,就不能僅靠目前常見的蜻蜓點水式的考察或任務取向的倉促成軍所能勝任。

 

    然而遺憾的是,國內方面在兩岸事務人才的培育上,始終難以排除政治掛帥的陰影。其實,「辜汪會談」的重新開啟,在在說明了兩岸交流乃大勢所趨的事實。如何藉此檢討我國兩岸事務人才的培育工作,以應付日益繁雜的兩岸交流問題,是我方開創新局的關鍵。換言之,除了持續兩岸密切的文教互訪,甚至送人至西方先進國家學習、研究大陸事務外,本土人才的加強培育也是刻不容緩之事。除了一方面建立長期致力於兩岸學術的專業隊伍外,更可鼓勵年輕人從事兩岸法律、經貿、文教各種領域的學習與考察;另一方面,以疏導、輔助代替限制與凍結,對台生赴大陸就學問題,採取更長遠、更開創的做法。例如:在大陸學歷認證辦法上不宜再拖延,儘早深入了解大陸高等學校發展的狀況與問題(如「211工程」下院校的重組與合併已與原先採認學校有所出入),對台招生制度及其發展,以及開放大陸學歷認證之後的影響評估等,及早擬訂篩選之標準,避免日後再度陷入統獨的泥沼,降低社會對立情緒,為兩岸事務人才的培育開闢另一條道路。此外,對於目前兩岸交流中◆需的兩岸經貿與法律人才,不妨採取突破國內對大陸學歷及專業考試不予承認的格局,鼓勵民間基金會或相關機構,聘請學有專長的大陸高校畢業台生,給予機會一展所學;或成立大陸事務智庫與兩岸交流顧問公司,給予大陸台生學歷就業以外的另一份尊重與肯定。

 

    吾人以為,兩岸交流既然勢之所趨,就應該因勢利導,積極培養熟悉兩岸事務的人才,以開創「雙贏策略」之先機。

 

(原刊於聯合報民意論壇,民87•10•1515版)

   

 

 論文及著述     目錄自序